随着四川省科技厅各类项目申报日期日益临近,为精准服务院内科研人员,系统提升学院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与项目申报质量,并为202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提前布局、全面动员,学院于2025年9月30日下午3时,在学院砺志楼303会议室隆重召开了高质量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特邀在项目申报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的田从学教授、陈敏教授以及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张皓副院长担任主讲嘉宾,旨在通过分享宝贵心得、剖析技术细节、传授先进经验,为全院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一场内容详实、操作性强的实战指导。


会议内容丰富,三位专家的分享既有宏观战略指引,又有微观操作技巧。田从学教授结合自身成功申报省级面上项目的经历,系统梳理了项目申报的宏观背景与具体范围,并推荐了行之有效的“433”结构模式,即研究背景与意义部分约占40%,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案占30%,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占30%。他着重强调,一份优秀的项目书必须具备清晰合理的逻辑层次,核心在于精准挖掘并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并建议创新点提炼不宜超过三个,以集中力量攻克核心。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田教授提出了审慎而开放的建议,认为可以适度利用AI工具对语言表达进行润色,但必须坚决杜绝直接使用AI生成核心研究内容,严守科研诚信底线。陈敏教授则结合自己成功获批省基金面上项目的申报书,进行了更具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她强调了题目与300字概述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这是评审专家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区域,必须字斟句酌。她同样指出,技术路线图应多采用图表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力求直观清晰,并且研究基础的阐述最好能紧密依托自己此前发表的、与申报项目高度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支撑。张皓副院长结合自己多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历程,分享了更高层次项目的申报心得,她强调,国自然基金的选题视野一定要开阔,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要与四川省内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高度契合,这样才能凸显研究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她提醒大家,经费预算中的费用列支和所需材料设备清单要尽可能详细具体,这能向评审专家展示申请人具备扎实的实施基础和完成项目的保障能力。
此次经验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钒钛学院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钒钛领域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通过搭建此类高水平交流平台,学院有效促进了科研经验的传承与分享,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教师们冲击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注入了信心与动力。分享结束后,张皓副院长就即将到来的省基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特别提醒年轻教师务必提前规划,至少在学校内部截止日期的前几天完成提交,以防因网络拥堵等意外情况错失机会。会议在热烈而充实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张皓副院长再次感谢了田从学教授与陈敏教授的倾囊相授,并预祝全院教师在接下来的项目申报中旗开得胜,为学院乃至四川省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审核/张皓)